Wednesday, November 30, 2005

也請醫生加油

昨天一群醫生召開記者會公布胡志強病歷,引發各界對於醫生專業意理的質疑。原以為這些醫生會因輿論反彈而有所內省,沒想到今天他們竟然控告報導媒體誹謗,並在地檢署前高喊「媒體加油」,看在身為傳播科系出身的眼中筆者實在不以為然。

醫生在現今社會中仍是聲譽及民眾信賴度相當高的職業之一,其理由就是醫生專業意理之嚴謹,足以獲得民眾信任。醫生的專業信條是盡心盡力救護病人,並保護病人的隱私,故其相關規定才會載於《醫師法》中。但昨天與會的醫生強調「他們只是到場提供意見,並不了解病歷的內容」,還直指「媒體高層任意扭曲記者報導」。試問,若僅僅是到場提供意見,何必如此大陣仗的出動十餘位醫生?

再者,在記者的專業意理上,也有「確信其報導之事為真者始得報導」之信念,此為一般社會大眾公認。然而這些醫生公布胡志強病歷後,怕遭受《醫師法》第23條的處分,反而以「事前不知道病歷內容、也不知道病歷真假」這種毫不負責任的態度企圖撇清關係,筆者不禁質疑,你都搞不清楚病歷內容,怎麼有這麼膽子、怎麼有這種臉敢出席記者會呢?

這些醫師召開記者會,佔用社會公器及公眾時間向民眾發聲,本來就應該接受大眾的檢驗。不料這些醫師不但不因社會輿論反彈引以為鑑,反而學起政客事事牽拖媒體,企圖煽動社會大眾對於媒體亂象的刻板印象,掩蓋其缺乏醫生道德的事實。筆者在此也要大聲呼籲「醫生加油」,希望你們能夠繼續稟持專業,不要再有另外一個人球案,不要再變相向病患收紅包,也不要再任意公布病人病歷!

[+/-] Read More...

Monday, November 28, 2005

誰跟他們講公平?

今天看報紙,說國民黨團點名民視、三立、華視三台報導藍、綠比例嚴重失衡且明顯偏向民進黨,質疑政府以廣告統包、換發執照等手段向電視台施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真的覺得啼笑皆非。

難道台灣出來參選的人就一定是你們泛藍、泛綠、泛桶,沒有其他人嗎?以一級戰區台北縣來看,你知道台北縣長這次有多少人出來選嗎?什麼?只有羅文嘉跟周錫瑋?錯!有六個

相對於羅文嘉、周錫瑋,其他三個候選人誰跟他們講公平?他們有誰去抗議「電視台都沒報導他們」嗎?

美國選舉中多有規定媒體對於候選人的報導、曝光率必須均等。反觀我們各媒體的民調,根本就是直接把他們刪除,選項都只有「羅文嘉」、「周錫瑋」、「不去投或其他」,完全忽略的其他參選人的權利;報導上99.99999%全都集中在泛藍、泛綠的候選人,其他三個候選人就算有被報導,也多半是以「花絮」、「玩笑」的角度切入,這樣叫做民主政治?我才要懷疑是不是你們泛藍跟泛綠集體收買、施壓媒體,讓這些候選人被淹沒在政治的兩極對立中!

[+/-] Read More...

Monday, November 14, 2005

流行音樂產業運作模式的想像

國內今年對於數位音樂、P2P的運作有很多討論,當然是拜KuroezpeerIFPI的訴訟所致啦。號稱國內唯一一家合法的音樂試聽網站KKBOX乘著這風潮,鎮日高舉合法之旗大力打廣告,希望一舉將P2P的勢力剷除(不可能的啦)。

抓替死鬼的作法有欠公允
古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先來看看幾個國外對付數位音樂的例子。有些國家採用「補償金制度」,針對燒錄機、光碟片等這一類有帶動非法重製潛能的廠商,依照其產品數量強制提撥一定比例的補償金,支付給著作權所有人或團體來彌補損失。

基本上這是「替死鬼」的作法,抓不到罪魁禍首,就拿別人來當替死鬼。再者,這樣的作法會讓廠商把費用轉嫁給消費者,但那些購買光碟片、燒錄機的消費者是每個人都會燒錄音樂嗎?不見得吧!套句現在的流行語,「這符合公平正義嗎?」

音樂精神被多數暴力淹沒
另一種方法是偏向消費者導向。如同之前我反駁的那位讀者一樣,消費者多半認為一張CD三、四百元,裡頭卻只有一兩首他愛聽的歌「划不來」,因此有唱片公司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該歌手即將發行的所有歌曲放在網站上試聽,試聽排行榜上前10名的歌曲再來集結發行。

這聽起來似乎挺理想的,但是這裡頭許多問題:

一是盜錄的問題,放在網路上先給歌迷試聽固然不錯,但是只要能夠播出聲音就有被盜錄的可能。再加上現在免費的P2P軟體在所多有,厲害一點的網友可以在類似KKBOX的網站線上試聽,經由電腦側錄後擺到P2P上供其他網友下載,這樣不又是回歸到跟現在一樣嗎?

二歌手喪失了音樂自主的創作精神。在上述問題解決的情形下,也許透過歌迷試聽排行榜的方式可以創造唱片公司與歌迷的雙贏,那歌手呢?歌手的創作是否會淪為被歌迷的多數暴力侵犯,出版的歌曲永遠是歌迷愛聽而不是自己喜歡的?

再者,那些喜歡少數特別風格歌曲的歌迷,他們喜歡的歌曲是否會因為在排行榜上無法名列前茅而無法出版?倒過來說,就算集結試聽率前十名的歌曲出版,裡頭是不是也只有一兩首你喜歡的歌曲呢?

如同黑社會控制小弟一般
再以這次KKBOX合法付費下載來看,我還是覺得非常不合理。數位音樂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結合MP3,讓使用者自由搭配自己喜歡的歌曲帶著跑;現在KKBOX下載的歌曲只限於在電腦中播放,這無疑是將數位音樂的武功廢去大半,無形中也減弱使用者註冊KKBOX的動機。

還有,這次KKBOX參考國外的作法,會員一旦不繳費或喪失會員資格,以往下載的歌曲也都無法再使用。這作法跟黑社會用毒品來控制小弟的作法還真像!這表示使用者必須一直都是KKBOX的付費會員,他以往繳的月費才會繼續算數,只要一期不繳,之前不管你繳了多少通通變成放屁,我想天下無理的事莫過於此了。

回歸到P2P層面來看,其實現在Kuro、Ezpeer之所以會變成IFPI鎖定的對象,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在於他們「收費」的消費者侵奪了原本會去買CD的消費者,而收得的錢又不肯分享給音樂創作人(或分享的權利金談不攏)。

為什麼會談不攏?很簡單,Kuro一個月付費99元即可無限下載,但唱片公司以一張CD十首歌350元,換算成一首歌約35元的標準來要求P2P業者必須依此價格付權利金,P2P業者當然不可能會接受。

許多民調顯示,即使CD的價格下降,對於CD銷售量的提升仍屬有限;但我在這裡大膽想像:如果CD價格壓到跟數位音樂一樣呢?

大膽假設
現在唱片公司與P2P業者談不攏,就在於唱片公司仍以CD的獲利模式來看待數位音樂。如果國內的流行音樂產業能夠引用日本Yahoo!BB「價格破壞」的概念,把數位音樂與CD變成通路的一部份而不是獲利的主要來源,藉由這兩個管道去擴大收編所有忠實的、潛在的歌迷群,增加歌手的影響力,再挾著此龐大的人氣去提升演唱會、廣告代言等的價碼作為主要獲利管道,是不是就能夠為當前唱片公司與數位音樂僵持不下的局面解套呢?

music


後記:連上IFPI的網站....喝,我還以為我連錯地方了,號稱正義之師的IFPI竟大剌剌的在首頁上寫著「KKBOX完全合法,消費大眾可安心使用」、「IFPI及唱片公司並未對KKBOX提出告訴」,這種眉來眼去的作為真叫人作嘔!

[+/-] Read More...

Friday, November 11, 2005

這就是律師的專業?

今天見報的聯合報民意論壇版與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中,有兩篇有意思的文章:





































聯合報
中國時報
標題
沒準備就上陣的記者…
記者,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
陳威駿/律師(台北市)
陳威駿/北市(執業律師、研究生)
第一段
上周TVBS關台風波新聞火熱時,在一場記者會中,T台記者詢問院長到底哪裡違法?謝院長馬上從實質財務連結的角度,解釋這些就是外資,並進一步追問該記者「你認為哪裡沒有違法呢」?只見該記者頻頻搖頭,卻回答不出來。我心裡好氣又好笑,又是一個沒有準備就上陣的記者,悲涼又令人鼻酸的第四權。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上禮拜TVBS關台風波新聞火熱時,無意間看見一則行政院長召開記者會的報導,當時T台記者詢問院長到底T台哪裡違法?謝院長馬上從實質財務連結的角度,解釋這些就是外資,不管他是哪家公司的資本都一樣,並進一步追問那個女記者「你認為哪裡沒有違法呢?」只見女記者頻頻搖頭,卻回答不出來。此時只見謝院長輕鬆幾下把那個女記者撂倒,現場只剩一個咄咄逼人的強勢官員和一邊默默搖頭的無助記者。
第二段
「白宮風雲」影集有一集,某報社找了跑娛樂消息的記者代班、舉手問白宮發言人CJ:請問你今天為什麼穿這件洋裝?哪個設計師設計的?頗具話題,但卻根本與主題無關,這個問題很快就被四兩撥千金帶開,卻相當不專業。

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想到《白宮風雲》影集有一集,一家媒體找了一個跑娛樂消息的記者代班,後來還舉手問發言人CJ一個問題:「請問你今天為什麼穿這件洋裝?」、「哪個設計師設計的?」,雖然頗具話題性(或娛樂性),但卻根本與主題無關,這個問題很快就被CJ四兩撥千斤的帶開。
第三段
到了下次記者會,CJ故意問那個記者:你知不知道眾議院有多少議員?多久改選一次、一次改選幾人?記者不語。CJ接著說,這些問題可以從高中公民教科書查得到,等你查到了再來參加記者會吧!因為是現場直播,可以想見那記者有多糗。記者會一結束,記者跑去跟CJ理論,CJ回答:你如果連這些都不知道,憑什麼來白宮採訪?並且對他說:我從現在起即刻沒收你的白宮記者證與通行證。不要說話,再說一句你的報社也沒位置!
到了下次記者會,CJ藉故問那個記者:「你知不知道眾議院有多少議員?」,記者不語……,「多久改選一次、一次改選幾人?」現場一片沉默,「這些問題可以從高中公民教科書查得到,等你查到了再來參加記者會吧!」因為是現場直播,可以想見那個記者有多麼糗。記者會一結束,記者跑去跟CJ理論,CJ回答:「你如果連這些都不知道,憑什麼來白宮採訪?」
第四段
記者如果繼續不夠專業的採訪水準,毫不準備就輕率上陣,到最後只是行政部門的答錄機而已;「查證義務」如果只等到訴訟攻防才主張,心中卻沒這種專業自覺,第四權監督,就真的只是「口號」了。
記者如不具專業水準,或毫無準備就上陣,最後也只是行政部門的答錄機而已;「查證義務」如果只等到訴訟攻防才主張,心中卻沒這種專業自覺,大家琅琅上口的第四權監督口號,就真的只是「口號」了。


--------------------------------------------------------------------------
我想這位律師把記者「律師化」了,如果照這位律師的講法,記者都是不專業、沒準備好就去採訪,那以後律師通通來當記者,直接在新聞現場上詰問不就好了?

而您又知道這位T台記者是沒準備好才上陣採訪的?也許他是在聽到一個國家的最高行政首長、與您同為律師出身的謝院長的詭辯,一氣之下又無可奈何,只好繼續保持其中立、客觀、不與採訪對象衝突的新聞專業,我想這與您律師的「辯論專業」不同吧?

再者,您這種「一稿數投」、不遵守行規的作法,又專業到哪裡去了呢?




2005.11.13後記:隔天聯合報也刊出了資深政治記者董智森的回應稿。當然啦,人家畢竟是看得起聯合報才投書,所以董先生的話鋒並不尖銳,只是簡單描述一下當時記者會現場的情況,署名也是「TVBS資深評論員」(TITLE還真多)。只是呢,這篇稿子最後的結論又導向政治了XD

[+/-] Read More...

Thursday, November 10, 2005

「匪情研究中心」開張了

招牌掛很久,但卻遲遲沒有營業。電腦裡存了許多我想寫的大陸議題資料,就是沒有時間好好的動動筆。最近論文完工,剛好也與大陸相關,乾脆就拿來做第一炮吧!

這論文我比較想把它做成類似「報紙的涵化分析」,但基於普羅大眾「學士論文、高興就好」的框架,我只好僅針對報紙報導大陸社會、經濟新聞的內容做分析(憾恨啊~~~)。

先把摘要放上來,等論文口試通過、修撰完畢後,再把PDF檔丟上來與大家分享。

[+/-] Read More...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05

中時再度被踢爆

東海教研所事件後,最近中時體育中心主任再度因為一則疑似捏造的新聞,在PTT上被網友踢爆、攻訐。

起因是因為中時體育中心主任吳清和在報導中引用美國 ESPN 的特約專欄作家Sean McAdam的文章,但其中有一段描述「MLB世界大賽時,太空人隊的終結者Brad Lidge向教練表示自己無法負荷場上壓力而主動退場」的文字為原作家沒有提及的。

中時此則報導引起網友ctsox重視,他主動寫mail給Sean McAdam求證,得到的結果是「Sean McAdam並沒有寫過這樣的文字」;而ctsox也查了各大外電、專欄評論,查無此事後,便在PTT MLB版及台灣野球網披露出來。

此篇文章引起眾多網友回響,有些網友直接到吳清和在中時電子報的編輯部落格上去「評論」,而當事人也在部落格上做出回應,說他是在轉播上聽到播報員說「He Can't」,而他把它改成「I Can't」,他願意為這疏忽道歉。

沒想到這項回應再度被網友踢爆,有熱心的網友為了證明此事,特地訂購了MLB.TV重看這場比賽的播報員到底有沒有講這句話。結果事實是「沒有」;最後更多的網友湧入中時編輯部落格「討論」,逼得中時電子報不得不關閉吳清和的blog。

中時跟PTT還滿有緣的XD。

--------------------------------------------------------------------------
老實講,我相信這樣「疑似假造」的新聞每天都在發生,而且數量一定不會少,只是今天這則新聞與吳清和比較衰,剛好被贓到罷了;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或許可以當成公民新聞學的教材:由網友主動參與、發起的調查報導,最後(或許)揭發了媒體(疑似)捏造的新聞及事實真相。

台灣關心公民新聞學的學者,常把社區報及blog視為最可能實踐公民新聞的地方,但我總覺得社區報的影響力有限,而blog則存在數位落差的問題,台灣的公民新聞學應該由媒體識讀來喚起公民意識,才不會像青輔會這樣搞得零零落落(我也要負點責任Orz)。也許在BBS上實踐的公民新聞,同樣有數位落差的問題,但我認為這樣主題式的回應,比blog要來「公眾」多了。

但嚴格來說,這次事件仍圍繞在「媒體先報導,網友再去踢爆」的模式發展,還是沒跳脫媒體式的議題設定。

也許PTT以後可以設個「踢爆媒體版」,把各版、各領域有關踢爆媒體的討論串來做個文摘,收錄精華區。一旦該版衝上TOP排行榜,相信又會被媒體主動報導的XD。

[+/-] Read More...

蘋果繼續墮落

很顯然的,這份報紙還是一意孤行,仗著「台灣人愛看」,繼續用這種科學信度低的民調來欺騙台灣的「消費者」。今天見報的民調有效樣本已經低到193份了,請繼續再接再勵。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