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6, 2006

我就是台式英語,怎樣?

對我這種從小到大沒出過國,英文又不是很好的人來說,說得一口字正腔圓的英語,似乎就代表者「英文好」的象徵,講一口漂亮的英語,彷彿就擁有一種純正美好的貴族血統,是永遠不會被擊敗的秀異菁英。大概是因為台灣的英文教育比較重視讀、寫,相較而言聽力的訓練就比較少,所以我通常只要聽到有人說得一口「標準英語」,心中就會湧現「他英文一定很好」的獨白。

久而久之呢,自己就變得不愛說、不敢說英文啦。跟台灣人用英文對話還好,但用英文跟外國人對話,總有「他會不會聽不懂」的疑慮而害怕開口。我的英文老師Joe說,他在台灣如果去一個單位或公司,如果用英文開口,櫃臺總是會慌張的搖搖手,然後跑到後面去把公認為英文最好的同事拱出來應付!(Joe:我不明白為什麼每個單位都會有這樣一個英文好的人專門對付外國人XD)

這兩天在中國時報的討論,倒是給了我一點新的啟發。留學英國劍橋的李明璁教授認為,我們對台式、甚至泛稱「不標準」的英語腔的訕笑,就跟晚近少數倡導台語人士對外省族群、甚至東南亞移工移民拙於閩南話的苛責一般的歧視。

李明璁還舉他自身在英國求學的經驗為例,他在英國時有也遇過很多傲慢的英國佬,質問他:「為什麼你們台灣的學校都要教粗魯而難聽的美語?」但後來他發現,有許多人類學者特別肯定像「新加坡式英語」這樣的腔調,認為Singlsih是「將發音、腔調與文法和當地多種方言都巧妙協調並融合,是在英帝國殖民與當地去殖民化的歷史進程中累積的智慧。」甚至時下的新加坡知識份子以「不漂亮的英語」當成是型塑自我認同的重要元素。

其實這樣看起來,台灣人之所以羞於使用英語,卻又對外國人說著「外國腔的國語」投以佩服的眼光,與國家的認同與團結有莫大干係。曾任華語教師的李惠敏在教學中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西方學生與日本學生對自己說中文的怪腔怪調比較不焦慮,反而在崇美崇日的臺灣,他們還能從他們的口音得到臺灣人崇拜的眼光;反之,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就常因自己的口音受到歧視。另一個具體的例子是,臺灣的廣告常出現日本腔的國語推銷產品。這跟臺灣人崇日的深層心理,難道沒有關聯? 」

(其實不只是用日本腔,最早黃西田廣告的感冒藥,不就是用一洋妞說著「byebye、byebye,感冒頭痛未再來」來訴求產品效果?)

有許多英文老師到大陸去教學,回來都會說「大陸人學生英文很強,都敢用英文發問」由此觀之,大陸、日本乃至於西方學生,之所以敢在公開場合說著「不太標準」的外國語言,其背後秉持著,無非就是「強烈的、明確的」國家認同罷了!他們認同自己的國家,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國家是來自於什麼「根」,這種有所依靠的感覺,賦予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勇氣,能夠大聲的、勇敢的用外國語言表達:「我就是日本人/中國人/美國人」。

但台灣呢?台灣長期受到日本統治不談,現今在國際政治上又不得不依賴美國,在文化上湧入大量外國勢力,使得台灣的國族認同逐漸模糊不清。「請問你是哪一國人?」這種問題在台灣做民調,可能就有「台灣人」、「中國人」,甚至是「日本人」等等好幾種不同的答案。看在從小出生在台灣的我,真的是不勝欷噓!

這一陣子伍佰等人掀起的台客文化,其實給了台灣社會不少的省思。台灣社會由於大量受到西方、日本的影音產品入侵,相對的壓迫到台灣本土文化的表現舞台。再加上媒體透過戲劇、新聞等方式將台客污名化為「低級、沒水準、吃檳榔、穿藍白拖、花襯衫」,讓咱們年輕一輩的小朋友視喜歡台客為低級、粗劣的象徵。

我國中二年級的表妹,很喜歡日本的視覺系團體。我有一次跟她聊班上同學喜歡的偶像,她就跟我批哩啪啦的說他們「哈日族」、「哈韓族」都會幹些什麼事,我問他「那班上有沒有喜歡台灣藝人的呢?」,她不假思索的回說:「喔,那些『土雞迷』喔!」真是讓我啼笑皆非!喜歡台灣的東,就叫做「土雞迷?」,那喜歡日本、韓國的怎麼不叫「倭寇迷」、「泡菜迷」!

咱們的教育部口口聲聲說要「本土化」,但其實在教材上的本土化有什麼用?要真正的從文化的根紮起,讓活在這過土地上的人民,能夠確確實實的感受到「自己的國家」,不要只是一昧的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那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咱們的「台式英語」,就是融合了我們自身的語言發音、腔調與文法所呈現出來的英語,這與咱們的成長背景、國家歷史等有不可抹滅的關係;說著一口台式英語,就是代表我們的出身與國家認同,何來害羞、不得體之有?所以,不管你的英文腔再怎麼破,勇敢的說英語吧!我就是台式英語,不然你要怎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