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學歷認證來看台灣大學評鑑問題
日前有教授投書,認為開放承認大陸學歷,國內除了少數幾間國立大學外,其餘大學恐怕都將面臨招生不足的窘境,導致大量教授失業。我認為,如果開放後情形真如其這位教授所說,那台灣還真應該趕快開放。
如果開放大陸學歷真能使某些大學招生不足而關門大吉,那這些教授豈不是可以回流至剩下的國、私立大學,如此一來既可提升師生比及教學品質,又可讓市場力量自動評鑑,剔除缺乏競爭力的大學,豈不一舉數得?
目前台灣大學教育最為民眾詬病的,就是大學、招生數量激增,導致「菁英教育不再菁英」、大學生素質低落的問題。台灣大學數從86學年的78所到93學年一口氣增加到145所,每年「生產」約十萬名大學畢業生,有人甚至戲稱「路邊招牌掉下來壓到的都是大學生」。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就是缺乏適當的機制去汰換辦學能力不足的大學。
影響大學生素質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師生比的問題,美國常春藤盟校(lvy League)中,Stanford University的師生比為1:3,Princeton University師生比為1:6,Brown University和Dartmouth College均為1:9。這些久負盛名的高校都視品質為生命,嚴格控制學生規模,使師生比保持在理想狀態;反觀我國去年公立大學的師生比已經提高到1:20、私立大學也變成1:30,在亞洲僅優於泰國,如此怎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教師切實的幫助?又怎能用「不承認大陸學歷」來箝制台灣學生前往大陸發展的意願呢?
至於台生自大陸學府畢業後,是否真具備如其學位之能力,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未免太流於台灣本位的意識型態了。北大、清大這些國際名列前茅的大學,豈會讓這些具有國際流通能力的學生砸了自己招牌?對這些憑自己努力考進去的台生而言,這種說法似乎有欠公允。
開放承認大陸大學學歷,應從台灣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及教學品質來鉅觀考量,而不是流於鎖國主義,閉起眼睛就可以解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