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5, 2006

我聽大話新聞在放屁

DSC05054


其實我平常很少在看這些政論節目。原因不外乎亂爆料、鼓吹民粹、吵來吵去還不是沒結果等等,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自詡「媒介」的電視台,常常會透過政論節目毫不客氣的、毫不迴避的表達電視台自己,甚至是主持人自己的立場在其中,然後又在節目中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是「中立的、客觀的」,真是令人作嘔!

--------------------------------------------------------------------------

昨天很榮幸的看到三立重播22日、也就是馬英九發表談話隔天的「大話新聞」節目,這集剛好要討論有關媒體報導立場的問題,由於跟所學有關,再加上我也好奇本身就代表媒體立場的節目,要怎樣來討論媒體立場偏頗的問題,所以就決定浪費一小時的時間來看。

節目主持人鄭弘儀首先拿出阿扁發表談話的隔天,AGB尼爾森所做的各家新聞台轉播阿扁及馬英九談話的收視率調查,並將各家新聞台各時段的收視率「加總」(請注意這裡)後,算得阿扁的「總和」收視率約莫40,馬英九約34;換算收視人口,阿扁約有四百萬人收看,馬英九則有約三百四十萬人(以上數據來自「大話新聞」)。

接著,鄭弘儀指出21日中國時報聯合報的社論,認為這兩報故意將阿扁的談話渲染為「無聊、浪費黃金時段」的低收視率節目,卻迴避馬英九的電視演講收視率比阿扁低的事實;接著,又提出TVBS做的一則新聞,指稱TVBS刻意採訪眷村等長期以來被視為支持泛藍的群眾,質疑TVBS藉民眾的口批評阿扁用台語演講不當。

最後,鄭弘儀又拿出聯合報中國時報22日做的民調,認為民調內容雖顯示有近六成的民眾不相信阿扁說沒有見過陳由豪,但民調中皆拒訪率超過30%,鄭弘儀請教節目來賓,「這樣的民調可信嗎?」「這樣的媒體可信嗎?」

----------------------------------------------------------------

很好、很好,很高興有同樣的質疑媒體民調觀點出現,對於我國的「媒體識讀」教育能夠有所提升;但鄭弘儀在節目中所持之論點,老實說實在是似是而非、引喻失義。

先就收視率來談,鄭弘儀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就是將收視率「加總計算」。由於AGB尼爾森提供的收視率數據中,可以精準到每15分鐘該台的收視率為何,於是鄭弘儀取了晚間八點到九點、各家新聞台每15分鐘的收視率,然後將各台20:00、20:15、20:30、20:45等四個時段的收視率數字加起來,得到各家電視台該節目的收視率「總和」,再將各家電視台的收視率加起來,得到「阿扁40、馬英九34」的數字。但我不禁要說,單一電視台各時段的收視率可以這樣加嗎?前15分鐘看該節目的閱聽人,後15分鐘就成為一個「新的閱聽人」,重新納入下一時段的數字?

鄭弘儀這樣的算法,是新聞台主管在比較收視率的「慣用簡易計算方法」,但這樣的算法除了忽略閱聽人重複的問題外,也容易凸顯、放大欲比較數據的差異,使得原本收視率就比較低的節目,帳面上的差距會看起來更大。這樣的比較法,似乎過於草率吧?

接著是媒體框架與意識型態的問題;大家都很清楚,哪些電視台是偏藍哪些電視台是偏綠,這是長期以來的問題,只要沒違反黨政軍三退的法律,老實說實在無須再討論,也很難改變。何況出錢的老闆又不是你,你有什麼資格去質疑人家的立場?我們只能用「期許」的態度,來「敦促」這些媒體能夠往中立、客觀的方向走。

但,節目中的資深媒體人黃光芹卻一昧要凸顯媒體節目藍比綠多的事實,企圖塑造「泛綠是被媒體打壓」的可憐本土政權。但我想問,媒體監督政府、站在執政黨的反對面,是身為第四權天職耶!套句阿扁的名言,「難道錯了嗎?真的錯了嗎?」

媒體本來就會有自己的框架與意識型態的問題。新聞產製過程中所經歷的重重守門,都會對新聞本身的取鏡角度與立場產生干擾,進而影響閱聽人對於該議題的認知與觀點;但閱聽人也會根據本身的文化資本、意識型態、社經地位等眾多因素,對媒體訊息產生選擇性的記憶、理解、解讀。

這些論點在傳播領域中有一缸子的理論與研究可以說明,有些相衝突的論點幾百年來說也說不清。我上頭講的每一句話,每個都可以變成研討會的主題,討論個三天三夜還不一定有結果,豈是你們這個幾小時的節目、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清?

不過,鄭弘儀倒是點出了一個滿不錯的點:民調拒訪率的問題。雖然鄭弘儀很明顯的企圖強調「拒訪率高」來暗指媒體民調不準,而節目來賓也多半未能針對這點提出說明;但關於這點,其實滿值得大書特書的。

電話簿的隨機抽樣拒訪率高,可能包含了某種政黨傾向的民眾因意見氣候而拒訪、問卷設計有瑕疵、詐騙集團盛行、抽樣時間的問題、手機持有率的提升,甚至是民眾消極的抵制媒體等等,有太多太多的因素可以拿來討論,甚至還能做成銘報專題報導了XD。若就這點來討論民調公信力乃至於抽樣、問卷題目的問題,我希望鄭弘儀也能夠以同樣的標準來檢驗自由時報的民調題目,或是在他眼中代表「香港觀點」的蘋果日報民調。

話再說回來,既然鄭弘儀總是自詡為中立、客觀的媒體評論主持人,就應該確實的貫徹自己的理念,不要好的不學,學李濤那樣當主持人當到涉入新聞事件本身,都不是個很好的例子;你既然高舉中立之旗,是不是就不要太顯露自己的政治立場?如果這種事都做了,又怎樣讓觀眾相信你是中立的、客觀的?還好意思說「留給觀眾公評」!

‧延伸閱讀
 ‧南方快報《媒體修理站》媒體不能把民調當作時光機
 ‧《新聞學研究》第55期 民調是高明的騙術?
 ‧《新台灣新聞周刊》第421期 最後「翻盤」乃無稽之談
 ‧新聞組織的新聞產製過程圖解

[+/-] Read More...

Saturday, June 17, 2006

用心點吧大佬!

6-6


白沙灣,這個大名鼎鼎、鼎鼎大名的海水浴場,很慚愧,小弟長了這麼大了,前天才是第一次去。

必須要說,我之所以很少去海邊玩水,跟「電視新聞」實脫離不了干係。你也知道,家庭主婦嘛,沒事就是在家看電視,台灣現在多達8家全天候的新聞頻道,就機率來看,在家無聊亂轉,有8%的機率會轉到新聞台,實不算低。

於此,我媽每年夏天看了一大堆「學生去海邊不幸溺斃、家屬在岸邊嚎啕大哭」的新聞後,自然對「海邊」二字產生莫名的恐懼;所以連帶的也會極力不希望我們出去玩的地點會跟「海」有關。

不管怎樣啦,雖說我的心智年齡已高達39歲,但再怎樣身體總是個年輕人吧!這個大名鼎鼎、鼎鼎大名的白沙灣,還是要去一下才行。

--------------------------------------------------------------------------

那天天氣很涼,海邊辣妹很多,但我注意到的卻不是這個。

地區偏遠之處,如果有一個觀光或旅遊勝地,自然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但我在白沙灣,看到的卻盡是粗糙的賺錢手法以及炒作短線的經營方式

先談談「置物處」吧。有去過白沙灣的朋友應該曉得,在白沙灣的沙灘上有一整排用竹子搭成「ㄇ」字形的棚子,上頭綁著塑膠布用來遮蔽風沙。我剛到白沙灣時,見到有些棚子裡有人坐著、有些棚子有東西放著,但整體看起來空棚子仍相當多,心想「這麼簡陋的棚子,應該是主管單位用來專門給人放東西的吧!」於是我就把身上的包包放在棚子裡頭,準備衝下水去玩。

沒想到回來的時候,有個「疑似管理員」的男子跑來將塑膠布拆掉,並告訴我們「下次來的時候要記得繳錢喔,包包不要隨便亂放!」頓時讓我傻了一個大眼;這樣簡陋的棚子竟然要收費?

放在棚子裡頭的包包,不但沒有專人可以照顧,還是有被偷走的危險,整個來看也只不過是幾根竹子插在地上而已,就憑著這樣簡陋的設備就想要收錢?

再來談談當天最讓我作噁、也是讓我最不滿的「沖水處」。在白沙灣附近的的商店,多半都有提供沖水的「服務」(如果那算是「服務」的話),讓遊客「盥洗」身上的沙子(如果你夠膽「盥洗」的話),要價20元,熱水則是雙倍。本來嘛,這種旅遊勝地利用遊客的需求來賺錢也無可厚非,但是一踏入沖水間,我差點沒吐....

沖水間是在地下室,一走下去,就可以看到一大排、活像是監獄的那種隔間,不但陰暗潮濕不說,隔間裡更是垃圾充斥、污穢不堪。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踏入沖水間,卻發現我連一步都不敢動 - 因為在隔間的門口貼了告示,上頭寫著「請勿在裡頭大便!」

老天~~~啊!怎麼可以這麼恐怖、這麼噁心呢?觀光勝地賺錢無妨,但為什麼就是不肯用心,提供遊客一個良好的服務品質,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帶動觀光,提升觀光水準,來過的遊客也才會更想來,不是嗎?看到這個沖水間跟竹棚,真的讓我聯想到坊間的那種壓根沒想要永續經營,「只想要騙你一次,以後也不奢望你再來的」那種黑心店!

台灣人賺錢的手法真的是短視近利。雖可以很快的判斷出有哪些獲利商機,但總是用最粗魯的方式經營,吃定遊客不得不買帳的委屈。從你家附近的空地慢慢被水泥移平、畫滿了「收費50元」的汽車停車格;到市區中心,蓋著萬八丈高的立體停車場;乃至於白沙灣的沖水間、竹棚,都可以看到商人為了追尋「成本最低」的獲利,罔顧品質及遊客感受的心態。

走到等車的站牌,我看到對街還掛著前一陣子里長選舉的海報,上頭寫著政見「再造白沙灣」,我不禁苦笑,「這種擺爛的經營心態,要怎麼再造?用心點吧大佬!」

PS:上頭那張照片其實是基隆的外木山海水浴場,當天白沙灣風沙太大了,如果貿然拿出數位相機拍照,螢幕大概會變成大花臉!何況,在那種「沖水間」(如果你還認為他是沖水間而不是馬桶間的話)我實在沒有辦法忍著吐拿相機出來拍....

[+/-] Read More...

Thursday, June 15, 2006

到底在「戲說」什麼東西?

台灣的鄉土神怪劇在市場上一直都佔有一定的收視率,長期來也有形無形扮演著社會教化的功能(如惡有惡報、內在美比外在美重要之類的XD)。雖然「功能不小」,我還是要不客氣的批評,編劇、導演乃至於整體劇組都在「打混」。

就拿最近三立這個號稱「台灣人的電視台」所播的「戲說台灣」來說吧。「戲說台灣」這個戲劇節目,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以半介紹、半戲劇的方式來呈現屬於台灣神明的總總軼事,後來大概是因為神明該演的軼事都演完了,只好以「蜈蚣精」這種妖怪作為戲劇的主幹。這些以城隍爺、蜈蚣精為主角的劇情我都可以接受,但最近在播的「鍾馗嫁妹」橋段,裡頭粗糙的程度真的是讓我看得「嘖嘖稱奇」、「不支倒地」、「罄竹難書」。

根據考查,「鍾馗」是李淵執政(約莫6世紀至7世紀)的人,因為其貌不揚而使武舉落榜,一氣之下「撞殿前石階而死」。而後「蒙高祖賜緣袍陪葬」,使鍾馗得以變成「鬼」(應該是神仙吧?),並以掃蕩妖魔為職志。換言之,鍾馗嚴格說起來應該是所謂的「大陸仔」吧?怎麼會出現在「戲說『台灣』」呢?

再來,劇中愛慕虛榮、只重視外表的男主角名叫「潘安」(我不知道編劇是故意取名、用以暗喻該男長相俊美,還是以為他是歷史上所稱的「潘安」),根據世說新語記載,潘安是魏晉南北朝(約莫2世紀到6世紀之間)的人,明明就比鍾馗變成神仙的年代還要早個幾百年,這樣說起還不知道誰的道行比較高呢!XD

後來我查了一下三立對於「新鍾馗嫁妹」的介紹,大意是說鍾馗是為了幫他「第十九世」為人的妹妹找個好郎君....;咱們來做個簡單的算數吧,鍾馗的年代是大概7世紀,我以唐朝人的平均壽命50歲做基準,假設鍾馗他妹每一百年可以投兩次胎好了,十八世除以二大概是900年左右,900年加上七世紀,大約是十六世紀,約莫荷西統治台灣期間;怎麼,那時候的人還是穿馬掛?

想到這樣粗製濫造的戲劇節目可以在晚間七點半的熱門時段播出,再想到我媽最近熱衷的八點檔-韓劇「天國的階梯」,真的不得不再度佩服南韓人對於戲劇品質的堅持與投入,一樣是「本土劇」,為什麼人家就可以外銷亞洲各國,博得當地觀眾的歡心;而我們的本土劇卻仍在以「裝神弄鬼」自滿!

[+/-] Read More...